郭德纲和徒弟曹云金的撕逼目前还没落幕的意思,而这场纠纷背后,更多人看到了管理的缺点。
本文以郭曹事件为由头,剖析了创业公司在职员的雇佣与解聘,内部规范管理的问题,指出成熟的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对于任何行业来讲都是一剂良药。
当郭德纲和曹云金这对过去的师徒在互联网上开始互撕时,双方文章和口水仗中的狗血八卦让不少人都感到惊讶。
其实假如对相声和曲艺行业知道足够深,你就会了解:封建大伙长管理规范下的相声艺人,大多数人依旧保留着小农思想,在商业化、现代化的社会里没契约精神和信用规范保障,最后就会为了钱打起架来,而且彼此都吃相难看。
假如从商业上看,这更像是一个合作伙伴反目,原始股东被稀释股份,职员、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三方博弈的故事。
这种桥段在太多公司中上演,每一本商学院教程上都写满了类似的案例。
回到德云社这家初创公司,对于哪个是德云社的开创者,之前有郭德纲、张文顺和李菁一说,后有郭德纲、王惠夫妇一说,还有郭德纲、范振钰一说。
不管哪一种,早期德云社(包含前身北京相声大会)的运营都是举步维艰的。
事实上,在一位票友欧阳先生和文字辈四位老先生的帮忙下,德云社在最艰难的几年里勉强度日。
回过头来看德云社的刚开始几年:缺少完整的工作计划、现金流紧急不足、没办法进行有效筹资 创业人士怎么样防止踩入这类坑? 让大家看看德云社带来的鲜活案例。
1、职员雇佣及解聘 1。
在要紧里程碑之前聘请所需的职员 虽然从2002年开始郭德纲就开始陆续收徒,但第一批正式拜师的时间是在2006年十月29日,郭德纲收何云伟、曹云金、孔云龙、栾云平,再加上搭档于谦的儿子于云霆,五人正式成为郭门云字科第一批入室弟子。
这个时间点是在堪称德云社划年代事件凤凰卫视专场(2006年1月)后、德云社开始首次大规模商演时完成的。
2。
在职员招聘和培训上预留充足时间 从2006年第一批收徒开始,到这次德云社公布所谓家谱,郭德纲有弟子91人,而整个德云社的演员将近400人。
同时,云鹤九霄的排辈和传习社的规范,使得德云社在演员招聘和培训上可谓下足了功夫。
不过反过来,德云社的人效却非常低,郭德纲自己也说过:我在哪儿都能开德云社,目前唯一是什么原因就是我派不出这么多适合的人来。
培训周期过长及职员冗繁,导致了德云社现在这种窘境。
3。
在要紧进步期前解雇平庸职员 郭德纲表示:德云社至今第20年,演员将近400人,不正常出走的有3个人,这难道不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?然而,德云社在这方面的经验其实并不让人信服,不正常的低流动率势必会干扰企业的营业额。
虽然现在有岳云鹏这个超级大IP,但离开德云社的几位骨干已经导致了伤筋动骨的影响,从长期看德云社的进步依旧面临巨大隐患。
2、内部规范管理 1。
筹资分配充足的时间 通常来讲,创业人士拿到筹资都需要肯定的时间,越到后期这个时间或许会越长,创业人士不可以抱有侥幸心理,不然你的努力都变得毫无结果。
数据显示,德云社旗下共有三家文化传播公司,法人皆为郭德纲老婆王惠,德云社迄今为止没进行过任何筹资。
而年轻的曹云金单飞之后,其成立的上海曹云金影视文化工作室同样没进行过筹资。
在这个方面,师徒两个没不同,还都是作坊式的买卖。
2。
聚焦主营业务 从2010年离队风波开始,德云社被迫开始企业改制,同时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开办分场。
德云社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驻场演出收入,而是商演或巡演收入。
除此之外,郭德纲本人在主持,影视剧及其他产业(面膜、葡萄酒等等)则是德云社背后最为要紧的收入来源。
而离开德云社曹云金同样在走全能艺人的路线,颇有和德云社抢买卖的感觉。
可惜能力所限,曹云金在短期内根本没办法撼动德云社的江湖地位和市场空间。
3。
合作伙伴还是核心职员 迄今为止,离开德云社的何云伟、李菁、曹云金、徐德亮都可以说是德云社的核心职员。
单飞后他们也曾大火过,何、李、曹都过去多次上过春节联欢晚会,然后这并没给他们带来飞速发展的机会,渐渐默默无闻,事业进步遇见了瓶颈期,尤其是曹云金负面新闻缠身,与德云社后来培养出的岳云鹏相比反而逊色不少。
曹云金等人离开德云社是由于没(有效)合同约束,假如德云社当初可以用类似阿里巴巴的合作伙伴规范来规范,或者签署一份有吸引力的ESOP协议,都会防止现在这种互撕的局面产生。
退一万步,即使曹云金选择离开德云社,郭德纲假如可以在那时选择入股、甚至控股曹云金工作室,都会大大缓和双方的关系。
对于相声喜好者来讲,大概已经看出相声自从郭德纲出现带来的红利期已经接近尾声。
对于这个江湖味非常浓的传统行业,将来是走向消亡还是继续进步,这次郭曹互撕事件都将是一个重点契机。
无论怎么样,成熟的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对于任何行业来讲都是一剂良药,对相声行业同样这样。